奥鹏教育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心理学(专科)》22年3月作业考核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在线考核作业
《学习心理学(专科)》22年3月作业考核-00001
26.学习对厌恶刺激出现的预示信号做出反应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厌恶后果是( )
A:间隔程式
B:比率程式
C:连续强化程式
D:部分强化程式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的是( )
A:传统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B:新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C:认知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D:人本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1.仅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则不予反应。这种现象是( )
A: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创伤后应激障碍体现的是( )
A:失常行为
B: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
D:有害行为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3.系统脱敏疗法的开创人是( )
A:行为分析
B:应用分析
C:功能评估
D:效果评估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5. 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与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是指( )
A:消费性强化物
B:社会性强化物
C:活动性强化物
D:反馈性强化物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6.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
A:塑造
B:渐隐
C:连锁
D:改变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3.反应代价属于( )
A:立即行
B:渐进性
C:爆发性
D:恢复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8.学会不做出反应以避免或摆脱厌恶刺激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在线考核作业案问询微信:424329
32.因为不恰当行为的出现而导致强化的丧失,是( )
A:立即性
B:情境性
C:复原性
D:延时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7.有机体能否做出反应,取决于是否有动机准备,是指( )
A: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B: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C: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D:行为指个体所表现出的外显的变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根据强化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根据强化的动机来源可以分为( )
A:绝对化要求
B:完美倾向
C:过分概括化
D:糟糕至极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3.强化个体逐步趋近预期目标(或最终行为)的行为称为(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模仿法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0.针对某种行为的出现所采取的具有减弱该行为倾向的措施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9.满贯疗法采用的学习原理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6.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使用而增强,因不使用而减弱,是指( )
A:有时会干扰正在进行的行为
B:有时难以立即实施
C:食物等消费品的使用涉及法律和伦理问题
D:效果不明显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4.厌恶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根据( )
A:18—10次
B:10—15次
C:15—20次
D:20—25次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0.在经典条件作用建立初期,不仅条件刺激可以引发条件反应,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初次出现时,也可引起条件反应。这种现象是( )
A: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9.仿效成功人士的某些行为方式的社会学习策略属于( )
A:行为延伸
B:行为泛化
C:行为分化
D:行为消退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7.学习做出外现的反应以避免或摆脱厌恶刺激的出现是( )
A:间隔程式
B:比率程式
C:连续强化程式
D:部分强化程式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2.成语“风声鹤唳”体现的是( )
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动机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C: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7.无需学习、第一次呈现即能诱发反应的刺激成为(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应用律
D:准备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6.经典条件作用系统研究的开创者是(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应用律
D:准备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将学习分为( )
A:巴普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沃尔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