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教育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心理学(专科)》22年6月课程考核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在线考核作业
《学习心理学(专科)》22年6月课程考核-00001
38.模仿多数人的行为的社会学习策略属于( )
A:双方契约
B:单方契约
C:共同契约
D:多方契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7.当个体的已有的经验无法保证其达到某一目标时,将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有关信息。这种社会学习策略属于( )
A:刺激
B:替代
C:契约
D:代币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4.暂时隔离属于( )
A:正强化
B:差别强化
C:负强化
D:外部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2.成语“风声鹤唳”体现的是( )
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动机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C: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4.厌恶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根据( )
A:18—10次
B:10—15次
C:15—20次
D:20—25次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5. 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与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是指( )
A:消费性强化物
B:社会性强化物
C:活动性强化物
D:反馈性强化物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将学习分为( )
A:巴普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沃尔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0.针对某种行为的出现所采取的具有减弱该行为倾向的措施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9.满贯疗法采用的学习原理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3.系统脱敏疗法的开创人是( )
A:行为分析
B:应用分析
C:功能评估
D:效果评估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9.条件反应随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直至条件刺激不能引发条件反应属于( )
A:自然强化和人为的近似强化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7.有机体能否做出反应,取决于是否有动机准备,是指( )
A: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B: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C: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D:行为指个体所表现出的外显的变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5.心理科学在探讨学习规律时,常用的研究范式不包括( )
A:效果律
B:应用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的是( )
A:传统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B:新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C:认知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D:人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在线考核作业本行为主义学派对行为的界定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1.给予个体所不想要的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厌恶刺激或痛苦事件,是( )
A:体罚
B:斥责
C:矫枉过正
D:体力劳动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5.行为疗法所根据的学习原理是( )
A:负强化
B:惩罚
C:消退
D:逃避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根据强化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1.仅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则不予反应。这种现象是( )
A: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2.根据时间间隔而给予强化的强化程式是( )
A:调节与反应
B:榜样与示范
C:观察与模仿
D: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6.学习对厌恶刺激出现的预示信号做出反应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厌恶后果是( )
A:间隔程式
B:比率程式
C:连续强化程式
D:部分强化程式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8.学会不做出反应以避免或摆脱厌恶刺激是( )
A:负惩罚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8.延迟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对事物的嗅觉、味觉或视觉的条件厌恶反应称为( )
A:消退
B:泛化
C:强化
D:分化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7.无需学习、第一次呈现即能诱发反应的刺激成为(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应用律
D:准备律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35.下列各种学习类型中不属于社会学习的是( )
A:差别强化
B:刺激选择
C:刺激控制
D:行为塑造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6.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使用而增强,因不使用而减弱,是指( )
A:有时会干扰正在进行的行为
B:有时难以立即实施
C:食物等消费品的使用涉及法律和伦理问题
D:效果不明显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