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在线作业三
奥鹏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平时在线作业
17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3-0001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宗教无小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B:解决了民族问题也就解决了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D:民族和宗教问题相互联系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如果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这说明
()。
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C:我国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问题复杂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
A: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民主专政
D:民族平等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B:战争、军事冲突
C: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D: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
A:关键
B:原则
C:手段
D:重点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07年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同梵蒂冈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前提下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外交部发言人进一步指出,梵方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这个主张主要体现了()。
A: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B:我国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C:我国引导宗教为社会发展服务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中国第一个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是 ()。
A:鲁明善
B:札马鲁丁
C:明安图
D:忽思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当前,随着城镇化加快,通过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军人转业、务工经商、婚姻关系等途径,各民族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使以前的民族分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成分变化很大。在广大乡村,民族间互相来往、迁移、混杂居住现象日益普遍,民族之间通婚现象逐渐增加并也趋于普遍。不同民族共居一个村、同饮一江水的情况已随处可见。有许多家庭由两个、甚至三个民族的成员组成。这主要表明()。
A: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B: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C: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D: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
A:公元6世纪中叶
B:公元7世纪中叶
C:公元8世纪中叶
D:公元9世纪中叶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09年3月28日,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走向阳光――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举行。晚会展现了50年来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B:其基本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06年7月17日人民网载文指出,达赖集团在国际反华势力支持下的分裂活动不断升级,成为影响西藏社会局势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同达赖集团斗争的实质()。
A:是信教与不信教的问题
B:是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
C:是事关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D: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否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的问题
E: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民族的自然属性表明,民族是涉及( )的人们心理共同体。
A:语言
B:地域
C:经济
D:文化
E:心理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其中有()。
A:封建宗法制度
B:政教合一制度
C:土司制度
D:封建王公制度
E: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特点是()。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E: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关于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B: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
C: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证
D: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达到民族的团结
E:民族团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
A: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B: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
C: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D: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
E: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宗教的文物、古迹、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满足了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民族工作的文化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了民族()。
A:平等原则
B:友好原则
C:互谅原则
D:共同繁荣原则
E:互相关心原则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
A: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B: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C: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D: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E:重要问题和敏感问题的交织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准确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B:奥鹏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平时在线作业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D: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
E: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E:大力发展自治地方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从民族属性来说,每一民族都具有单一属性。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提示的人类历史上最初形成民族的基本规律。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一般来说,民族问题的性质与民族的性质没有联系。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不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马克思。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中国目前已经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在各方面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因此说,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完全性。
A:错误
B:正确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