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环境法学》在线作业一
奥鹏天津大学平时在线作业
《环境法学》在线作业一-00001
从理论上讲,作为环境立法的实质上的目的或任务,应当是( ),平衡世代间人类在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和繁衍上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保障人体健康
B:保护环境
C:维护生态安全
D: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82年修订的( )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规定,为全方位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依据。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试行)》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实行)》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 )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居住环境
B:生活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法通过预防和( )人为环境侵害的方法来实现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目的。
A:治理
B:禁止
C:杜绝
D:惩治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立法在法的( )上趋于一致。
A:影响范围
B:适用范围
C:调整范围
D:调整方向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72年,联合国在( )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A:巴黎
B:斯德哥尔摩
C:哥本哈根
D:东京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需要依靠立法来实现的基本价值和法律的基本使命,是作为法所规范的行为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规则和基准。因此,它也被称之为是“制定和适用法律规范的指导原理”或“( )”。
A:动机上的法的目的
B:原则上的法的目的
C:理想上的法的目的
D:形式上的法的目的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律是调整一定(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生活关系
B:社会关系
C:生产关系
D:人际关系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巴黎协定》
C:《京都议定书》
D:《斯德哥尔摩公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的目的是立法者、法的实施者拟依靠该被制定的法律而实现的理想目标。由于这种目标所具有的( ),所以它又被称之为是“动机上的法的目的”。
A:积极性
B:目的性
C:理想性
D:引导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以( )看待自然界时,产生自然资源的概念。
A: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相互关系的角度
B: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
C:静态眼光
D:能否利用的角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以( )看待自然界时,出现环境的概念。
A:相对关系
B: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相互关系的角度
C: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
D:静态眼光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 )标志着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实行)》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试行)》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法在中国的演变:( )——环境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A:环境保护与环境防治法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资源法
D:资源保护法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包括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是一种确定的引导。
A:指导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 ),是中国环境立法的迅速发展时期。
A:从新中国成立到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前
B: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从1979到1989年的10年间
D:从1970到1980年的10年间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 )的目标则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A:环境保护
B:生态保护
C:自然资源保护
D:能源保护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法的( ),全球一体化的环境立法开始形成。
A:产生阶段
B:发展阶段
C:完备阶段
D:改革阶段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将首次由( )主办。
A:欧盟
B:澳大利亚
C:美国
D:中国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法的阶级性体现在:环境法由( )制定或认可,反映其利益和要求。
A:立法机关奥鹏天津大学平时在线作业
B:国家
C:执政阶级和阶层
D:人民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