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天津大学《环境法学》在线作业一
奥鹏天津大学平时在线作业
《环境法学》在线作业一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包括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是一种确定的引导。
A:指导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72年,联合国在( )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A:巴黎
B:斯德哥尔摩
C:哥本哈根
D:东京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美国学者W.芬德利等提出:“整个环境法是一个由联邦—州之间的关系与冲突、( )、行政程序、民法、刑法以及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和能源的发展政策组成的复杂的混合体。”
A:公民准则
B:行政法
C:宪法
D:环境法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法通过预防和( )人为环境侵害的方法来实现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目的。
A:治理
B:禁止
C:杜绝
D:惩治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目前,我国的( )正处于创建时期。
A:环保法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C:环境法
D:资源保护法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1982年修订的( )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规定,为全方位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依据。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试行)》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实行)》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 )的总称。”
A:法律标准
B:法律规范
C:法律基准
D:法律基础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是指围绕着(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
A:人群的空间
B:地球
C:生物圈
D:生物界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以( )看待自然界时,出现环境的概念。
A:相对关系
B: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相互关系的角度
C: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
D:静态眼光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将首次由( )主办。
A:欧盟
B:澳大利亚
C:美国
D:中国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 )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居住环境
B:生活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 )的目标则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A:环境保护
B:生态保护
C:自然资源保护
D:能源保护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 ),是中国环境立法的迅速发展时期。
A:从新中国成立到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前
B: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从1979到1989年的10年间
D:从1970到1980年的10年间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 ),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A奥鹏天津大学平时在线作业:海洋
B:海洋生物
C:海洋资源
D:海洋安全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第一环境问题由( )引起的
A:人为原因
B:社会原因
C:自然原因
D:技术原因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的总称
A:行为准则
B:行为标准
C:行为规范
D:道德规范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法的目的是立法者、法的实施者拟依靠该被制定的法律而实现的理想目标。由于这种目标所具有的( ),所以它又被称之为是“动机上的法的目的”。
A:积极性
B:目的性
C:理想性
D:引导性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以( )看待自然界时,产生自然资源的概念。
A: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相互关系的角度
B: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
C:静态眼光
D:能否利用的角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在( )的推动下,全世界已经几乎不再生产和使用可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材料。
A:《斯德哥尔摩公约》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京都议定书》
D:《蒙特利尔议定书》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
第二环境问题由( )引起的
A:技术原因
B:自然原因
C:社会原因
D:人为原因
答案问询微信:4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