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历史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科学兴趣
 D:社会实践
 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大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感觉是(     )。
 A: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对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D: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A: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认识的客体是(     )。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
 A: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只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承认客观真理与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个意思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面上学真理论
 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重属性
 B: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D: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理论科学不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E: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E: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理论要指导实践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E:在实践中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
 “公有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
 A: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
 D: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并从而形成人类社会
 E: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       )。
 A: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E: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对
 B:错
 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A:对
 B:错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A:对
 B:错
 认识的主体是指所有的人。
 A:对
 B:错
 概念、判断、推理是所有认识的三种形式。
 A:对
 B:错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A:对
 B: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A:对
 B: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A:对
 B:错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A:对
 B:错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A:对
 B:错